集各家所长的“混合气质”:提升企业活力和生命力

时间:2019-04-11 21:16:13编辑:coo君

如果说企业所有制是“家庭出身”的话,十几二十年前,中华大地上的国企、外企、民企,不但三分天下,而且组织的气质泾渭分明。那个时候,这三类企业彼此不常打交道、甚至是相互看不上眼对不上话。

天下分久必合,而今出现了不少混合气质的组织。我们越来越感受到:“纯种”气质的组织容易把家庭出身带来的天生特点放大,包括优点和缺点,都被放大。而现在的商业社会中,能突破原有出身、跨界融入其它“品种”优秀气质的组织,会更有活力和生命力。

  有民企气质的国企

比如那些不怎么依赖国家政策、政府关系、垄断资源,而是进行高度市场化竞争的国企。和传统国企相比,这些组织更强调开放和多元,竞争和奋斗,创新和变革,它们更注重市场嗅觉和客户导向,常常会和一些外企/民企的品牌竞争厮杀混战到一起。它们更在意的是怎么交出更好的市场成绩,关注的是怎么进一步积极向外(甚至海外)开拓。在这样的国企中,内部会更效率至上、就事论事、任人唯贤、业绩说话,沟通会更多直接而激烈的讨论,而少一些等级森严的办公室布局和字斟句酌的红头文件,这里的员工身上也会展现更多的冲劲、主见和活力,少一些毕恭毕敬和老气横秋。

  有本土企业气质的外企

比如那些得到总部的充分授权、能在本地市场自行决策、实现高度自我管理、自负盈亏的外企。它们通常比较独立自主,不怎么依赖总部的资金支持、管理体系或是动不动飞个国外专家过来;和其它外企相比,它们更强调业绩导向,更在乎在中国的经营要有产出、要盈利(而不是遥遥无期的投入),他们的打法也更接地气(甚至显得土气),采用本土化的市场竞争策略,和当地的客户在一起,和本土的品牌直接PK到渠道末梢。这里的外籍员工比例很低,决策会更快,中国人之间的邮件也不必用英文甩来甩去。这里的员工也通常会在跨着时区的内部沟通方面少花一些时间,也不用整天向国外总部早请示晚汇报、走流程等回复。长期看,这样的在华外企往往会成为集团中全球成绩最亮眼的一个地方。

  举一反三,推而广之

初创小公司,安身立命已属不易,如果能如大企业般具备长远心态、投资眼光、舍得做技术和人才方面的长期投入、强调价值观和商业伦理道德……融入成熟大企业的眼光和格局,小公司往往更能杀出重围,成长为更大的组织。

成熟大公司,容易陷入臃肿停滞和固化,如果能如小公司那样勇于直面问题、敢于推倒重来,对外反应敏捷、内部快速决策……融入初创小企业的狼性气质,大公司也往往更能浴火重生,发展为更强的组织。

所以,集各家所长的“混合气质”,不啻为组织的成功之道。

  领导者要突破出身、跨界学习

正如优秀的人才能做到一些常人做不到的、看似反人性的事情。优秀的企业,则能做到一些多数企业做不到的、看似逆企业性质的事情。

如果说企业性质是家庭出身,是天定的,那么,企业气质是可以后天养成,值得付诸努力的。好消息是,人才在更多的跨界流动,无形中就在给企业带来不同以往的气质。但是这个过程中,企业领导人依然是关键。很多领导者往往就是在自己企业的氛围里成长的,自然有“家庭出身”带来的烙印和局限。因而,领导者一定要突破出身并注重跨界学习。

首先,领导者要有视野和见识,广泛掌握信息,知道不同组织性质的风格特点,了解其它企业为什么是那样的风格、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具备那样的风格、那样的风格有什么好处和弊端。

其次,领导者要有胸怀格局,不抱成见,不要误以为天下所有外企都一样,或是所有国企都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。天地之大,只要开放心态、广泛交流,就会发现企业和企业之间也必然是“三人行必有我师”。

第三,领导者要懂得欣赏,对其它性质组织的优劣有鉴赏力。比如,跑马圈地粗放经营的民企老板,要能欣赏外企规范管理和风险管控的好处;被外企训练和熏陶过的高管,也要懂得欣赏本土企业快准狠的好处。

第四,领导者要有突破自身的勇气,主动积极求变,而不是归因于外。优秀的国企不会整天强调国企管理手段的局限性、调动人心的为难之处;优秀的民企不会总是把国家政策支持不利的因素挂在嘴上;优秀的外企也不会凡事都怪海外总部不授权不信任。不局限于出身,少提客观困难,多想办法多尝试,才是正道。

第五,领导者要擅于借鉴和学习,结合自己组织的情况,灵活应用,扬长避短。好的招数拿过来,都得花心思琢磨怎么改良、怎么调整、怎么让它在自己的土壤里可实现。

所以,给自己的企业多混入一些其它组织的优秀气质,商业世界里,英雄不问出身,气质胜负在企业自己手中。

上一篇:“唯上型”和“唯下型”的领导,哪一种更好?

下一篇:我为什么劝你不要急于辞退公司里的80后中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