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19-2020)》曾发布一则数据。
报告称,通过考察青少年的抑郁和睡眠状况在十余年间的演变趋势发现,我国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继续恶化,95.5%的小学生、90.8%的初中生和84.1%的高中生的睡眠时长未达标。
这组数据不禁让人忧心忡忡,青少年“缺觉”原来如此普遍。
或许有人觉得,生活在全员内卷的大环境中,即便是学生也要不得不拼着时间、体力去学习,熬夜再正常不过了。
但其实睡眠是否充足、睡眠质量的好与坏,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,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中的种种表现。
⊥14
13⊥孩子长期熬夜,身心会怎么样?
长期熬夜,究竟会给身心带来哪些变化?
1965年,一名17岁美国高中生亲身试验,结果令人大吃一惊。
试验第二天,他的眼睛停止了聚焦,随后丧失通过触摸鉴别事物的能力;
第三天,他变得焦躁、笨拙;
实验结束时,他已不能集中注意力,出现短期记忆障碍,开始出现幻觉……
由此可见,长期熬夜严重影响人的情绪,甚至会导致记忆、思考以及判断等认知功能的减退。
知名睡眠专家马修·沃克曾告诉我们:睡眠不是大脑在休息,而是大脑在更加忙碌地工作。
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(REM)(大多数梦境就发生在这个阶段),大脑会重新激活情绪和有问题的记忆,并通过反思性的梦境,去消化负面情绪。
所以,睡饱了,孩子的心境开阔了,那么他们投入学习的精力自然就更多了。
相反,如果没有睡好,大脑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白日里的负面情绪,那么不仅会削弱孩子们的判断力,还会增加暴躁、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概率。
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:
“很多人可能没有充分认识到健康而充足的睡眠对青少年的重要性,如果睡眠不足,会影响到人对各种信息的加工,也会出现不良的情绪。
一旦积累起来,也就是说连续一段时间睡眠不足,可能促发抑郁的风险。”
所以,千万不要再忽视熬夜对孩子们的身体伤害了。
⊥14
13⊥
谁“偷”了孩子的睡眠时间?
“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研究”课题组曾在10个省份调查,近六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国家规定时间,睡眠不足的中小学生近1亿人。
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,让人不禁心生疑问:
是谁“偷”了孩子的睡眠时间?
//家庭作业太多
一份由北京晨报与腾讯教育联合发起的《中小学生课业负担》调查显示,在众多造成学生们睡眠不足的原因中,“作业太多”成为了“罪魁祸首”,以56.67%的投票率高居榜首。
在调查中,六成家长表示,孩子每天放学后完成作业的时间达1至3小时不等,而超过3小时完成作业的学生所占比例超过三成。
由此可见,孩子“缺觉”的主要原因莫过于家庭作业负担太重。
//电子产品诱惑
随着手机、电脑等电子产品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,孩子们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越来越长。不论白天还是晚上,总能看到抱着手机、平板的孩子。
孩子被电子产品所诱惑,到了睡觉时间仍然沉浸其中不能自拔,从而导致了睡眠时间变少。
//睡眠环境影响
睡眠环境嘈杂,存在声音、光亮,以及家长熬夜等习惯,也都影响着孩子的睡眠。
在某种或多种共同因素的影响下,孩子睡眠时间不足也就丝毫不奇怪了。
⊥14
呵护孩子的健康,从给他们一个好觉开始
管理孩子的睡眠时间这件事,绝不能只用嘴说。
要想孩子睡得好,家长不妨注意这6点!
01.控制写作业时间
如今在“双减”政策的加持下,孩子们原本繁重的课业任务已经大大减少。
与此同时,家长也应该摆平心态,控制孩子的作业时间,因为只有休息的好,孩子才能更有效率地完成作业。
02.午休时间不宜过长
白天睡得过久的孩子大多晚上睡不好。虽然午休好处多多,但睡久了效果反倒适得其反。
如果孩子白天睡得过多,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弄醒孩子,通过调整来克服“黑白颠倒”。
03. 睡前不做激烈的运动
成长期的孩子适量进行运动,对孩子的发育和健康都是有益的,但是运动的时间和程度要把握好。
晚饭后要避免剧烈运动,也不适宜做兴奋的游戏,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大脑过度兴奋,从而不能早睡。
04. 营造出浓厚的睡眠氛围
晚上家里最好不要让孩子接触电视、电脑、手机等荧光屏,电子产品容易让孩子上瘾,不想去睡觉。
可以把灯光调暗,关闭电视机,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平和的睡前环境。
05. 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表
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计划,但切忌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内容,而不是要求孩子必须几点睡,那样往往会适得其反。
约定好时间后,在每日睡觉时间前半小时就要试着让孩子静下来,进行睡前准备。
06. 父母要以身作则
孩子好习惯的形成,说到底父母的引导是关键。如果父母晚上拖拖拉拉,追剧熬夜,孩子自然也不会想睡觉。所以,先反思一下,自己有没有重视这个问题,并且认真地做。
当然,很多父母是逼不得已,收拾家务、处理工作导致必须晚睡,这些都可以和孩子提前说明。
⊥1413⊥
孩子健康无小事,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。
当然,调整孩子的睡眠习惯非一日之功,需要沉住气,慢慢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