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热播的综艺节目《花儿与少年》中,有这样一个片段:
刘敏涛的床垫打湿了,她打开吹风机,试图自己一个人把床单吹干。
杨幂看到了,就提议找个防潮垫,刘敏涛却拒绝说,害怕防潮垫会发出嘎吱响声,睡觉时影响到别人。其他嘉宾提出想要帮忙,刘敏涛也一概拒绝。
杨幂见状,便耐心地开导她:“其实你越怕给别人添麻烦,可能越会给别人添麻烦。因为会让真正关心你的人去猜你的想法是什么。”
纵观我们周围,也时常有这样的场景发生。
有的人生怕麻烦别人,会给别人添乱,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很多压力。
其实,许多好的关系,都是在你来我往的“麻烦”中,逐渐建立起来的。
曾看过一则公益广告。
年迈的父亲为了不让出门在外的女儿担心,在电话中称自己过得很好,和朋友们一起排节目,一天忙到晚。
却向孩子隐瞒了老伴生病住院,自己独自照顾的事实。
看完这则广告,我感到一股莫名的心酸,想起自己的父母。
前年父亲去做检查,需要做心脏搭桥手术,但父母都没跟我说,还是表弟去送东西在电话跟我透了风声。当即我便向公司请假,风尘仆仆地赶去老家的医院,到医院的时候父亲手术已经结束,回到了病房休息。
母亲看到我回来,责怪我来回跑,耽误工作,后面又偷偷跟我说父亲手术的时候,她自己在病房外特别紧张、焦心。
那一刻,我突然体会到父母老了,需要儿女来为他们操心、保护他们了。
后面几天的住院,我跟着母亲一起悉心陪护了几天,父亲过了术后危险期,母亲就催促我赶紧回去上班。
作为最亲密的家人,哪怕他们过得再不如意,也舍不得给子女们增添麻烦,这大概就是标准的中国式父母吧。
其实,父母可以适度地学会示弱,把一部分的忧虑和难处分给儿女。而儿女在为父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也有了一种被需要的感受。
亚里士多德曾说过:
人是社会性的动物。因为谁都无法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。
生活中,我们与周围人难免有各种各样的交集。
我们总以为,麻烦别人,会给别人带来困扰,还可能会被人讨厌。
但仔细想想,那些举手之劳的帮助与恩惠,反而使双方互相靠拢。
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,在当上州长秘书后,想争取到一位与自己持反对意见的国会议员的支持。
他听说这位议员收藏了一本非常罕见的书,便写了一封信,询问他能否借给自己两天。
没想到,这位议员二话不说便把书送了过来。
在后来的国会会议中,这位议员还主动找富兰克林谈话,他们二人逐渐成了很好的朋友。
这就是著名的富兰克林效应:
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,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。
人和人之间,往往就是在一些日常小事的来往中,变得熟络亲近。
若是凡事都自己扛下,不仅会给自己增添负担,还疏远了彼此的距离。
关系再亲密的人,也会随着“怕麻烦”、“不打扰”的想法,逐渐生分,最后在人海中走散。
懂得适度地麻烦别人,方能更好地维系一段关系,在未来路上携手前行。
生活当中,我们总是免不了跟人接触、交往,和亲戚、爱人、朋友,在共同分担的时候感受到支持和滋养,在互相帮助中成长,也在彼此“麻烦”中建立更深的关系。
你付出,我接受;你接受,我付出,这种关系动态中平衡,令关系向前。
而你害怕付出,我也不敢接受,或是我不付出,你也不接受,在这样静止而隔离的关系状态里,无论是我们自身还是关系,都没有办法继续成长。
接受和付出,是一个动态的平衡;求助和接受帮助,同样是一种动态的平衡。
当我们可以去提出和请求他人的帮助,我们的内心,如果已经准备好有一天,也去付出和回馈对方帮助的时候,我们就可以有勇气和力量去开口求助了。
所以,当你总是害怕麻烦别人,而无法大方地去提出要求或是求助的时候,去觉察一下,内在的情感天平是否因为低价值感和低资格感而失衡了,导致你无法接受他人的帮助,也无法为他人付出。
武志红在《巨婴国》中说:
很多人怕麻烦别人,但是,不麻烦彼此,关系也就无从建立。
人和人之间,若是不互相打扰,便永远都是两条平行线,难以相交。
懂得麻烦别人,也不怕被人麻烦,是维系人际关系的最佳纽带。
你若雨中送伞,我便雪中送炭;你投之以木桃,我报之以琼琚。